在榆社县云竹镇的敬老院中的志愿服务中,让“敬老、爱老、助老”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。不仅对老人们进行帮扶也是对老人们内心深处的慰藉。
抵达敬老院后,我先从环境清洁入手。拿起扫帚清扫走廊时,我顺着墙角缓缓推进,避免扬起灰尘惊扰老人;擦拭公共区域的桌椅,我按桌面、椅面、扶手的顺序细致打理,确保每处都洁净光滑,整理床铺时也格外留意力度,生怕弄出声响。
与老人相处时,我从日常话题切入,听他们讲述过往经历。无论是工厂里的劳作细节,还是田间地头的耕耘故事,我都以专注的倾听回应。发现老人揉膝盖的动作,我会主动询问身体状况,随后将观察到的情况告知工作人员。这些细微举动,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,渐渐成了我自然的习惯。
在清扫与陪伴中,我逐渐明白行动的分量。原本以为体力劳动是服务的核心,后来发现,记住老人随口提过的喜好,留意他们未说出口的需求,比单纯的清扫更有意义。当老人讲述往事时眼中泛起的光彩,当他们主动分享藏在抽屉里的老照片,这些瞬间让我懂得,被信任是比感谢更珍贵的回馈。
老人的故事里藏着时代的印记,他们的需求中映照着最本真的渴望。用心倾听他们的讲述,耐心回应他们的关切,这种尊重与陪伴,值得被延续成日常。不必追求轰轰烈烈的形式,把每一次问候做扎实,把每一次倾听做认真,便是对传统美德最实在的传承。
这场实践留下的,是我对“守护”更深刻的理解:它藏在我扫净的角落、抚平的被褥里,更藏在我专注的眼神、耐心的回应中。当这些点滴善意汇聚成流,便能让尊老敬老的暖流,在时光里不断传递。